中国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引

首页    党的文化    中国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引

  【摘要】中国党成立的一百年是党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下阔步前进的一百年,也是领导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百年。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方略、文化发展新成就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于一体的现代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吸取既往经验的基础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文化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成果,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诸多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既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致力于改变世界,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最初,马克思主义学说只是被当作一种西方的救国译介到中国。为救亡图存,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十月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创立了中国党。自此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指引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社会不断前进。一百年来,中国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回应时代的呼唤,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创造中的新经验、新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现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地回答了中国发展和现实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奋斗力量。

  党的早期组织一经成立,中国党的创始者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党成立后,通过演讲、口号、标语、图画、刊物、纪念集会以及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工人农民夜校、农动讲习所等,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并乐于接受的形态,通俗地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让工农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中国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使之在党内形成共识、得以普及,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人民大众信念、行动意志,形成强大的群众实践力量。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党人所领导的主义的文化思想,即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论。”“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和科学真理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辉煌进程中,创造了感天动地的文化、昂扬奋进的先进文化。

  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而为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打下思想基础。

  中国党始终把文化建设置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中国党有文武两个战线。我们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文化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我们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和经济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而奋斗”。因此,“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主义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党和政府的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1954年9月,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西方涌入国内,社会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甚至漠视集体、社会、国家的极端行为也不鲜见。因此,中央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志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均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专门议题并形成了决议。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风云激荡,国内各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并出现风波,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以立为主。1991年,同志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2000年,同志提出了“”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要求之一。

  21世纪初,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增加,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分离。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这一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问题,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0年,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研判世界文明走向、文化交流交锋的新特点、文化与经济社会及科技关系的新动态、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竞争的新格局,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文化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和建设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任务。习总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次推进,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宗旨。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确立和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建设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解决了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念。文学是文化的重要内容,陈独秀同志提出“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同志将之表述为“平民文艺”。早期党人开始接触到并试图解决文艺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郭沫若同志提出了的文学家应“到兵间去,到民间去,到工厂间去,到的漩涡中去”的口号,试图让文艺工作者走出象牙塔,觉悟到艺术的伟大使命。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倡导“普罗大众文艺”。新主义文化理论发扬光大了左联文艺大众化理念,明确新主义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942年5月,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如何实现文艺为人民大众?同志认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为人民大众的立场、态度和工作方式;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由人民群众做文艺作品的评判者;文艺要起到提高人民大众、凝聚奋斗力量的作用。人民作为文化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中国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在“为人民”的旗帜下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我国文化建设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从新中国初期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改革开放后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再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人民的主体性,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创作生产更多受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提高文化发展质量,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战争年代,工农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中国党领导建设群众性的文化,把识字、娱乐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工农大众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始终是中国党领导开展文化建设的核心。年代,中国党在血雨腥风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爱国、奋斗、牺牲等是者的主流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全体国民的公德,表彰劳动模范,讴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提出,要“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整体上回答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前进方向、公民行为基本准则等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号。

发布时间:2024-04-04 09:54:07
来源:米乐m6官网客服 作者:米乐M6官网登录正版下载
浏览量:30
当前位置:

米乐M6官网首页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00号金安大厦东座4F(510034)
电话:020-83725071 83540237
传真:020-83540237
邮箱:gddzswxh@126.com
微信公众号:GDECA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