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

首页    党的文化    中国党加强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与

  中国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总结和梳理党民进行文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及经验启示,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加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富国强民的智慧,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同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糟粕,导致了中华文明甚至国家在近代的衰落。要消除内忧外患,解中华民族的倒悬之危,不仅是要赶走入侵者和推翻腐朽统治,其更深刻的含义是实现由传统朝代国家向现代法权国家的转变,实质是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民族新文化。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显然,无论是封建王朝内部的革新派,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党,都无力承担,堪当此任者唯有中国党。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党的一贯主张和基本观点。土地战争时期,党深刻认识到“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吸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之工具的入手方法”[1]P206,将思想文化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多次把文化作为与经济、、军事不可分离的要素,作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对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为深刻,始终把文化战线视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文武两条战线中的一条战线,实现了有效的文化控制和较完善的文化整合。新中国成立后,顺应“文化建设的”[2]P345的到来,党和政府以极大的决心迅速开展文化建设。在对国内主要矛盾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从新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主体地位。

  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力量。党始终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先后作出专门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指出精神文明既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3]P241-242,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3]P2,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90年代,党创造性地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概念,并从两个大局,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和整个世界的大局来考察文化建设,认识到只有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4]P36,认识到“国家要独立,不仅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5]P388。十五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演进为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党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6]P1678并先后提出“以德治国”和“”重要思想。前者将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后者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能否保持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大事,这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上还属首次,足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十六大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7]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P37为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体现了党对于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充分认识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主动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确定文化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化作社会结构定位。第二,将文化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确定文化所处历史阶段及其性质,对文化作历史定位。由此,创造性地给文化以经典性界定:“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和经济”[9]P663-664,并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9]P708-709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整合与创造,指明了新主义文化的基本性质和根本方向,成为新主义文化的建设纲领。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0]P15161949年中国人民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开始形成。从新主义文化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党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科学概念来指代我国先进文化。前者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后者相对于经济、而言。二者都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要求,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长期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党人所领导的主义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9]P697-698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新思想不断生长,成为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

  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随后30年中的文化发展划定了基本的格局,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判断、估价和分解,重构中国的社会主义类型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说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文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果脱离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先进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同样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用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调指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既是以往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文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

  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2]P857,并明确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13]P268,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针,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任务、目的和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决定的。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二为”方向,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

  “双百”方针是在借鉴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经验,总结建国初期党在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按照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的规律而制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13]P27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重申“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4]P256,坚持“‘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15]P47。党从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事业的现实需要出发,在中国新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进步文化的关系上,形成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要求全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材料”[9]P706,创造出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中国自己的”思想文化。[16]P747,753这些原则方针,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遵循了文化发展客观规律,解决了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个著名的论断,和都反复讲过,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再次针对文化建设问题作出强调。从历史上看,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在于党具有巨大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能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万众一心地为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不懈奋斗;还在于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是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和体现。不仅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更为重要的是找到发挥这种力量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可以说,确立人民作为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始终将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无穷创造力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发布时间:2024-04-07 13:51:15
来源:米乐m6官网客服 作者:米乐M6官网登录正版下载
浏览量:31
当前位置:

米乐M6官网首页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00号金安大厦东座4F(510034)
电话:020-83725071 83540237
传真:020-83540237
邮箱:gddzswxh@126.com
微信公众号:GDECA2003